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这个时候,陈立东已经是第二次进入电机厂。上午他就来过,按了按喇叭,门卫才从警卫室出来问他找谁。打听到工艺科的位置后,陈立东把车开到门口,进去找李太顺。工艺科里有个40多岁的老大姐,应该是资料员。老大姐告诉他,李太顺早上来过,被叫到市经委去了。
陈立东就在工艺科等李太顺,一直待到中午下班,老大姐很健谈,跟他聊了一上午。
听说他是李太顺同学,先是夸李太顺水平高,又哀叹李太顺命不好,名牌大学毕业,却被安排到这里,没赶上好时候。还偷偷向他透露,李太顺掺和改制的事情,跟新厂长最对,估计要挨收拾了。老大姐还和陈立东说,让他劝劝李太顺,做人不要太执着。得,李太顺的情况,就被这位大姐透个底儿掉。
陈立东也感叹,这个时候的国企太纠结,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,三角债是全国现象,好多企业就像得了肠梗阻,一不小心就是个死,华夏高层下了大力气清理,但是能管到大企业,像盘上电机厂这样的,鞭长莫及。自家的机修厂也有一些欠债,年后正在追讨,大家商定对久拖不还的列进黑名单,及时止损。
国企工人下岗潮也开始在各地出现,由于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,大量廉价产品挤占了市场空间。国有企业养着老老少少,一些大企业往往带着一堆事业单位,市场竞争没有优势,价格上拼不过乡镇企业。再加上国外商品进入国内,好多国企举步维艰,进退两难。于是国家对国企开始改制,有的破产、有的出售、有的将场地设备出租给个人。最难受的是企业员工。有人说这个时代的国企员工,生下来就挨饿,一上学就停课,毕业就下乡,终于回来顶父辈的岗混上铁饭碗,又要面临下岗,这波下岗潮一直持续到九十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年代末甚至跨越到新世纪。
李太顺,名字顺,可事业是一点也不顺啊。
吃过午饭,李太顺又来到工艺科,还给老大姐带了些水果。俩人正聊呢,李太顺走了进来。
老大姐看到李太顺,先打招呼,“回来啦科长,怎么去了一上午?经委折腾你了?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